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杰出将领鸿岳资本,而他的儿子赵括也有着一定的军事才能,不过更多的是以负面声誉为人所知。赵括自小便对兵法有着深刻的理解,他的兵法造诣甚至让赵奢都自愧不如。尽管如此,赵括依然在战争中屡屡失败,最著名的便是“长平之战”中导致赵军四十万大军的覆灭。那么,赵括为什么会在实际的战争中遭遇惨败呢?让我们从赵括的父母对他的评价入手,看看其中的原因。
赵括与“长平之战”
“长平之战”是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,战争的主角是赵国与秦国。战争的导火索在于赵国与秦国争夺韩国的上党。由于韩国受秦国威胁,最终上党选择投降赵国,这让赵国与秦国的关系急剧恶化,最终导致战争爆发。起初,赵国的主帅廉颇因守势策略赢得了一定的声誉,但赵王却对此表示不满,认为这样无法打败秦军。而秦国也通过反间计散布谣言,称赵括比廉颇更具威胁,于是赵王决定用赵括替代廉颇出征。
展开剩余71%赵括改变了父亲廉颇的稳守策略,选择进攻秦军。秦军以退为进,故意示弱诱使赵军深入,实则早已埋伏重兵,准备包围赵军。赵军在进入秦军大营前,突然被分割成两股,无法互相支援。同时,秦军还切断了赵军的粮草补给线。赵括多次尝试突破重围,但都失败了。最终,赵括在一次突围中被秦军射杀,四十万赵军则全军覆没,只剩下少数幸存者。最终,这场战役以赵国的惨败告终,也标志着赵括军事生涯的终结。
赵奢对赵括的评价鸿岳资本
赵括自幼便热衷于研究兵法,常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战略。赵奢作为赵国的著名将领,在“阏与之战”中大败秦军,有着极高的军事声誉。而赵括的兵法才能甚至让赵奢在某些时候无话可说,这也表明赵括在理论上的确有着不容小觑的才华。然而,赵奢对赵括的评价却出乎人们的意料——他并不看好儿子赵括。赵奢认为,战争不仅仅是对兵法的理解,更需要实践经验和灵活应变的能力,这正是赵括所欠缺的。
赵括的母亲曾问赵奢,为什么赵奢不看好赵括。赵奢回答道:“兵法是一件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,但赵括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严肃性。赵括常常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,而忽略了实际作战中的复杂和艰难。如果赵括成为主将,赵国必定会面临失败。”简而言之,赵奢认为赵括虽然才智过人,但过于轻视战争的复杂性,这使得他不适合担任主将。
赵括母亲的警告
在“长平之战”爆发之前,赵括的母亲曾给赵王上书,劝他不要任命赵括为主帅。赵王问她为何如此,赵括的母亲耐心解释:“赵奢在世时,总是亲自给士兵送水送饭,时常与士兵打成一片,把他们当朋友看待。赵王所赐的赏赐物品,他几乎都分给了手下的将士,而自己从不贪图私利。”然而,赵括不同,他与士兵的关系疏远,甚至将赏赐私藏,还常为自己物色合适的田宅。母亲的话透彻地指出了赵括与赵奢的差距。
尽管赵括母亲的提醒极为中肯,赵王依然决定让赵括担任主将,与秦军决战。赵王未能采纳忠告,导致了赵括的失败以及四十万赵军的覆灭。尽管赵括的母亲没有因赵括的失败而受到牵连,但她的忠告无疑是对赵括命运的深刻预示。
这一切悲剧的发生,不仅仅是赵括兵法能力上的不足,更源于他对实际战争的轻视与过度自信。赵括的故事,成了“纸上谈兵”的典型警示,提醒后人:兵法固然重要,但知行合一、实际作战经验的积累和对复杂局面的敏感度,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
发布于:天津市融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